English

期待科普文化兴起

2000-0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十七队 吕建军 我有话说

朋友从湖南老家打来电话,说他负责学校科普兴趣小组的课外辅导,托我从南京捎带些科普读物。奉命购书,四处寻觅。不料,寻遍南京几家著名的书店,发现科普读物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内容陈旧不堪,偶尔见到几本,也是些“老掉牙”的书,读起来枯燥乏昧。

由此,我联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节新闻:北京市科协为推动科普文化的发展,投入资金60万向社会首次推出科学技术普及创作与出版专项资金,但问鼎者寥寥无几,科幻小说一部也没有征集到,更别说科幻诗歌、科幻童话等其它文化作品。

据说,有位很“刁”的教授在研究生答辩会上提了一个很“偏”的问题,要求答辩者解释太阳“黑子”的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结果令众多能把中国历史倒背如流的答辩者哑然。研究生的科普知识尚且如此,其他低学历者的普遍水平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当前,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紧张的工作之后人们喜欢轻松活泼消遣式的文化消费,这一文化心理特征,加速了科技与文化的分离,使科技攀不上文学的翅膀而不得不蜿蜒爬行,科技成果蜗居于科技攀登者的背囊而不被人们普遍认同。科技之所以不能像大众文化那样深入人心,既与本身学术性强的因素有关,也与民族文化习俗与传统惯性有关。首先,由于科技的学术性专业性很强,而绝大多数文学从业人员又不懂科学———主要是高新领域,更谈不上与科技的前沿合拍共进,因而他们很难创作出科技含量很高的文学作品;其次,科技人员虽然是高科技的驾驭者、领航人,但他们由于没有时间或文学功底欠缺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创作不出可读性强的科技读物;再有是当前文化市场缺乏科技热点,很多出版商认为科技类书籍出版会带来负效益,没有卖点。因此,出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双重缺陷,致使中国科普文化市场一直处于结构性匮乏的尴尬境状。

日前,欣闻由国内七位著名院士捉刀的科普丛书已付梓待印,使得科普的前途闪现新的曙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